6月9日—12日,由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科技协会、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学联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我校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色,获得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9个优胜奖的历史最好成绩,这是我校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首次获得一等奖。
本届比赛较往届相比,参赛规模最大、作品最多、作品涉及领域最广。我校共有20件参赛作品,其中11件作品通过专家初审进入复赛终审,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技发明制作等领域。在学校领导和相关系部的高度重视下,经过赛前指导老师悉心指导和参赛学生的精心准备,在为期三天的激烈角逐中,最终我校运动医学系邹汶妤同学的作品《原花青素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运动医学系李超同学的作品《可调式髌骨外固定装置临床样品》从631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届比赛的一等奖,其中邹汶妤同学的作品还被推荐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运动系08级余翔和体育系07级李贞同学的作品获得二等奖,运动系07级彭义江等其它7人的作品获得三等奖。
本次比赛中我校获奖的11项作品中共有包括2个一等奖在内的6项作品是我校本科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资助项目,这也表明我校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在培养学生科技能力方面取得明显成果。此外,在本次“挑战杯”比赛开幕式上,我校经济管理系高扬教授被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科技协会、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学联聘为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暨创业计划大赛指导老师。
附:获奖名单
专业年级
|
负责人
|
作品名称
|
获奖等次
|
运动医学系2007级
|
邹汶妤
|
原花青素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一等奖
|
运动医学系2007级
|
李 超
|
可调式髌骨外固定装置临床样品
|
一等奖
|
运动系2008级
|
余 翔
|
中小学体育挫折教育及实施对策研究
|
二等奖
|
体育系2007级
|
李 贞
|
成都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二等奖
|
运动系2007级
|
彭义江
|
Snubber阻尼式田径踏跳训练装置
|
三等奖
|
运动系2008级
|
王 军
|
频率训练器
|
三等奖
|
研究生部2008级
|
尚永恒
|
手推传动带式轮椅
|
三等奖
|
新闻系2007级
|
徐 颖
|
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文科系学生为例
|
三等奖
|
体育系2008级
|
汪金刚
|
体育强国视域下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公司上市融资的对策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系2008级
|
陆由由
|
成都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
|
三等奖
|
经济管理系2007级
|
董 雷
|
我国滑雪旅游目的地突破淡季发展瓶颈的研究---以成都西岭雪山为例
|
三等奖
|
运动系2007级
|
荆兴
|
成都体育学院学生综合评测智育成绩绩点计算软件的设计与研发
|
优胜奖
|
经济管理系2009级
|
杨爽
|
以手代口---手动变调哨子的研究
|
优胜奖
|
体育系2008级
|
董龙龙
|
基于体育游戏设计的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
|
优胜奖
|
研究生部2009级
|
邓陈亮
|
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体育人才培养的“四个维度”
|
优胜奖
|
体育系2007级
|
杨懿
|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院体育课余体育训练与课外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
优胜奖
|
体育系2007级
|
刘梦媛
|
下体截肢伤残者进行低冲击有氧健身操的研究
|
优胜奖
|
运动系2007级
|
刘海东
|
全民健身思潮影响下焦作市陈氏太极拳的普及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篮球城市---焦作”为观察视角
|
优胜奖
|
运动医学系2007级
|
段少飞
|
浅谈核心力量训练对腰腹部肌力及活动度影响
|
优胜奖
|
经济管理系2008级
|
陈玉洁
|
成都市城郊型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都江堰翠月湖镇为例
|
优胜奖
|



,